File:NLC416-01jh001044-10625 民族進化的心理定律.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4,854 × 7,475 pixels, file size: 10.02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210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edit]

民族進化的心理定律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法〕賴朋(Gustave le Bon)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民族進化的心理定律
Publisher
商務印書館[發行]
Description

內含各種族心理上之特性,如何各種族之心理性會表現於他們的文化之各要素中,各民族之歷史及其品性之結果等五部16章

目錄
緒論
近代平等主義觀念與歷史上屬於心理學的因子
平等主義觀念之產生興發逮。
其結果。
其應用上所費的代價。
其對於幫眾所生之現刻影響。
本書所討論之問題。
研究各民族普遍進化之主要因子。
此種進化是否由制度所引出者?
每一文化之要素:制度,藝術,信仰等是否不會有一種為一民族所特有之心理上之基礎?
歷史之偶然現象與永久定律。
第一部 各種族心理上之特性
第一章 種族精神
博物學家對於物種如何分類。
應用其方法於人類。
目前人種分類之缺點。
心理上分類之基礎。
種族之平均模樣。
觀察如何可以構成此種模樣。
決定一種族之平均模樣之生理上之因子。
祖先與近親之影響。
一種族所有各個人具有之共同的心理上的基礎。
過去時代之人對於現代人之無限的影響。
此種影響之數學上的比例。
集團精神是如何的從家庭擴張到鄉村城市與省區。
城市觀念之利益與危險。
不能夠構成集團精神之環境。
意大利之例。
天然種族是如何的為歷史種族所代替。
第二章 種族特性之變化可能性之界限
種族特性之變化可能性,並非其固定性,構成外觀之規則。
此種外觀之理出。
根本特性之不變化性與次等特性之變化性。
心理特性與不可縮減之特性並與動物類之可改變的特性之比較。
地方,環境,教育只能影響心理之附蜀特性。
特性之可能性。
各時代所供給之例。
暴政時代的人物。
在別時代他們之所成為者。
如何雖經過革命而民族特性仍然存在。
各種例。
結論。
第三章 各種族心理上之階級
心理分類亦如解剖學上之分類然,及建築於一少數根本上的與不可減少的特性之證明上。
人類各種族之心理分類。
原始種族。
下等種族。
中等種族。
上等種族。
其集合能使此種分類之心理要素。
占最重要地位之要素。
品性。
道德性。
智慧上的特質是能用教育以改變之。
品性上的特質則不能減少並且是構成每一民族之不變的要素。
他們在歷史上的地位。
為什麼不同的種族不能互相了解與互相影響。
使一下等民族接受一上等文化之不可能之理由。
第四章 各個人與各種族間之累進的差異化
一種族之各個人間之不平等乃是視此種族之愈開化為愈甚。
下等種族之全體分子之心理上之平等。
並不是各民族間之中等人。而應該比較他們的上層階級以鑑定區分各種族之差異。
文化進步□向於逐漸使各個人與各種族相差異。
此種差異化之結果。
阻止他變成為太重要的心理上之理由。
上等種族之各個人從智慧觀點看點來乃極相差異而從品性觀點看來其相差則很少。
遺傳如何□向常常將個人的優越拖回到種族之中等模樣上去。
解剖學上之觀察正確各種族,各個人與男子女性間之累進的心理上之差異。
第五章 歷史種族之形成
歷史種族是如何形成。
使不同種族相混合而形成單一種族之條件。
當前之個體數目之影響,他們的品性,環境等之不平等之影響。
雜交之結果。
雜交之極大劣敗之理由。
由於雜交所創造出之新的心理特性之變動性。
此種特性如何的達到固定。
歷史上之危殆時期。
雜交乃形成新種族之重要因子之一,同時也是文化解體之一極強的因子。
階級制度之重要。
環境之影響。
他們只能影響及雜交已經使祖先的特性離解了而正在形成之新種族。
對於老的種族,環境是沒有作用的。
各種之例。
歐洲之大多數歷史種族尚還是正在形成。
政治上與社會上之結果。
為什麼歷史種族之形成時期不久就要完結了。
第二部 如何各種族之心理特性會表現於他們的文化之各要素中
第一章 一文化之各要素乃一民族之精神之外部表現
構成一文化之要素乃是造成此要素之民族之精神外部表現。
此各要素之重要是隨民族之不同而變化。
藝術,文學,制度等隨民族之不同而占重要地位。
在古代由於埃及人,希臘人與羅馬人等所給與吾人之例。
一文化之各要素是能有一種與此文化之全體的進途獨立的進化。
由藝術所供給之例。
他們之所解說者。
在一文化一種要素中去尋找此文化之程度之標準之不可能。
確定一民族之優越之要素。
有的在哲學上極低下之要素而能在社會上成為極高尚者。
第二章 制度宗教與語言如何變形
上等種族不較甚於下等種族,不能突然改變其文化之要素。
由於改變了他們宗教,語言與藝術之民族所民族所表現之外觀的矛盾。
隨探取之種族而使佛教,婆羅門教,同教與基督教所受之深刻變形。
隨探取之種族而使制度與語言所受之變化。
如何在各不同語言中視相應之文字者,卻代表一極相差異之觀念與思想之方式。
因此某種語言是不能翻譯的。
何以在歷史書籍中一民族之文化有時似乎受了極深刻之變遷。
各種文化互相影響之限制。
第三章 藝術如何變形
應用前面所述原則於以研究東方民族之藝術進化。
埃及。
其藝術所由產出之宗教觀念。
其藝術還到不同種族後之所成為者:愛提濱人,希臘人與波斯人。
希臘藝術之初先低劣。
其進化之緩慢
希臘藝術,埃及藝術,與敘利亞藝術之在波斯的探用與進化。
藝術所受之變形是以種族為轉移,毫不是由於宗教信仰。
□□取回□之種族之差異而使亞拉伯藝術受極大變形所供給之例。
應用吾人之原則於以研究印度藝術之起源與進化。
印度與希臘汲取同一之泉源,但因種族差異他們便達到毫無達連屬關係之藝術。
在印度隨居住種族之差異建築術受極火之變形,雖有信仰上之相似。
第三部 各民族之歷史乃其品性之結果
第一章 如何制度從民族精神引出
一民族之歷史常從共心理組織引出。
各種例。
如何法國之政治制度從種族精神引出。
在其外觀變化下之他們的實際不變化。
吾人之各最差異的政黨,其名稱雖異,其所追求之政治目的相同。
他們的理想黨是國家集權與毀滅個人之創始。
如何法國革命只實施昔日王朝之政黨。
盎格普沙克〓種族之理想與拉丁種族之理想相對立。
國民創始代替國家創始。
各民族之制度常從其品性引出。
第二章 應用前面之原則於對美洲聯邦國與對西班牙亞美利加各共和國之進化之比較研究
英吉利人之特性。
如何形成美國精神。
生存環境造出之淘汰之履酷。
劣等成分之必歸消滅。
黑人與中國人。
雖然政治制度是同樣的,但北美聯邦國與盛與西班牙亞美利加諸共和國衰頹之理由。
西班牙亞美利加諸共和國之必然混亂因此乃是其種族品性低劣之結果。
第三章 如何種族精神之變遷而改變各民族在歷史上之進化
外來成分之影響立刻使一種族之精神變形,因此其文化亦然。
羅馬人之例。
羅馬文化並非軍事侵入所毀滅,乃蠻族的和平侵入所毀滅。
蠻族從沒想毀滅羅馬帝國。
他們的侵入並無征服性質。
最初之佛□人frnocg之領袖以服務於羅馬帝國之官吏自居。
他們常尊重羅馬文化而只想繼續之。
只不過從第七世紀起哥羅之蠻族領袖才不視羅馬皇帝為其上峰
羅馬文化之完全變形並非由一種毀滅,乃由新種族探取舊文化之結果。
北美聯邦國之近代的侵入。
他們所〓〓之內爭與分裂為獨立與敵對之邦。
外人侵入法國與其結果。
第四部 如何改變各種族心理上之品性
第一章 觀念在各民族生活上之地位
每一文化之主要觀念當很少。
其產生與其消滅之極慢。
觀念之能影響行為者乃在變為性感後。
於是他們便成為品性之一部。
乃由於觀念進化之緩慢於文化才具有相當之固定性。
觀念如何建立。
推理作用完全無用。
確定與威勢之影響。
信服者與傅播者的地位。
觀念到了革眾時所受之變形。
普遍承認的觀念不久會影響及文化之各成分。
乃由於觀念之共同,所以每一時代之人類才有一些總共平均概念使他們在其思想上與事業上極相類似。
習俗與輿論之束縛。
他們只能在歷史恐慌時期中減少,那時舊觀念失去勢力還不會為新觀念代替。
只在此恐慌時代中輿論之爭辯才能容許。
信條之能維持者其條件是不容辯論。
各民族不能改變其觀念與信條而不改變其文化。
第二章 宗教信仰在文化進程中之地位
宗教觀念之重要影響。
他們常構成各民族生活之最重要元素。
大多數的歷史事件如政治的與社會的制度是從宗教觀念中引出。
一種新宗教觀念常會產生出一種新文化。
宗教理想之強力。
其對於品性之影響。
他使全部能力趨向同一目標。
各氏族之政治,藝術的與文學的歷史乃其信仰之產物
在一民族之信仰上最微親的變遷結果會使其生存上生出許多連續之變形。
各種例
第三章 偉大人物在各民族歷史上所占之地位
每一文化之大進步常為一少數思想優越之精選所實現。
其地位之性質。
他們綜合一種族全體之努力。
大發明供給之例。
偉大人物在之政治地位。
他們乃是其種族主要理想之化身。
大幻覺者之影響。
天才的發明宗改變一文化。
過信者與幻覺者製造歷史。
第五部 種族品性之難解與種族之衰頹
第一章 文化如何衰頹與消滅
心理性質之解體。
如何需要很多世紀才能形成之遺傳的稟賦能很快喪失。
常講極長的時期一民族才能達到一高度文化有時則很短時期便降落下來。
一民族衰頹之主要因子乃其品性之墮落。
文化解體之結構直到現在在各民族間是同樣的。
有些拉丁民族表現出之衰頹之象徵。
利已主義之發達。
創始力與志願之減少。
品性與道德性之墮落。
現代青年。
社會主義之或能的影響。
其危險與其力量。
如何他會使遭受此主義者之文化到野蠻進化之形式。
能獲勝利之民族。
第二章 總結論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24[1935]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 國家圖書館
主題
InfoField
民族心理學
中圖分類
InfoField
C912.5
拼音題名
InfoField
min zu jin hua de xin li ding lu^
載體形態
InfoField
169頁

Licensing[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12:28, 10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12:28, 10 June 20234,854 × 7,475, 210 pages (10.02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民族進化的心理定律 (1/1) by (法)賴朋(Gustave le Bon)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01jh001044,10625; 民國圖書.1; 民族進化的心理定律)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