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01jh000291-10152 心理與教育測量.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4,866 × 7,600 pixels, file size: 59.25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954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edit]

心理與教育測量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王書林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心理與教育測量
Publisher
商務印書館
Description

書中根據實驗取得的各種數據,論述心理測量比較法在教育中的運用。全書分四編。第一編5章,着重論述測驗的歷史及功用;第二編17章,分述各種測驗的要素、條件、數量、樣本和測量表的編造方法;第三編2章,從理論上探討智力的性質和智力遺傳等問題;第四編10章,敘述各種測驗的結果。書中附圖108幅,附表225幅;書末附:人名檢索表

目錄
第一編 緒論
第一章 心理測量之幾個根本觀念
第二章 智力測驗之發達史
一 智力測驗之起因
(甲) 導言
(乙) 實際的需要
古代
中古
文藝復興時代
近代
(丙) 理論的興趣
實驗心理學
個別論
優生學
人體構造的測量
(丁) 結論
二 比納量表之歷史背景
(甲) 導言
(乙) 比納之生平
(丙) 比納測驗觀念之發達史
(丁) 比納西蒙量表之成功
(戊) 結論
第三章 比納量表發明後之各國測驗情形
一 美國
(甲) 比納量表之輸入
(乙) 量表準確性的爭論
(丙) 診斷心理學
(丁) 推孟之貢獻
(戊) 其他量表
庫爾門之修正
分點量表
黑林的修訂量表
非文字量表
(己) 團體測驗
(庚) 軍隊測驗
二 英吉利
三 意大利
四 德意志
五 中國
第四章 教育測量之歷史
第五章 心理測驗之種類及其功用
一 心理測驗之種類
(甲) 以目的為標準
智力測驗
教育測驗
品格測驗
職業測驗
(乙) 以考試方法為標準
個人測驗
團體測驗
(丙) 以材料為標準
文字的測驗
非文字的測驗
(丁) 預測測驗
成績測驗
(戊) 普通測驗
診斷測驗
(己) 難度測驗
闊度測驗
速度測驗
二 心理測驗之功用
(甲) 測驗與教育
甄別智愚
分別班級
入學年齡之決定
入學考試
學生將來之預測
估量學生成績
學生個別診斷
鼓勵學生之學業
學生特種能力之發現
學生品格之診斷
估量學制效率
估量學校行政效率
估量教師成績
改進教師之教法
課程價值之評定
(乙) 測驗與職業
在雇主的立場上
在個人的立場上
(丙) 測驗與法律
(丁) 測驗與貧窮
(戊) 測驗與政治
(己) 測驗與軍事
(庚) 測驗與優生
第二編 方法
第六章 測量之要素及測驗之必具的條件
一 測量的要素
(甲) 參照點
(乙) 單位
二 測驗之必具的條件
(甲) 測驗必須正確
(乙) 測驗必須可靠
(丙) 測驗必須分別高度闊度與速度
(丁) 測驗必須有數份
(戊) 測驗必須客觀的
第七章 各種數量之總檢閱(一)
一 導言
二 年齡量表中之數量
(甲) 原來量數
(乙) 智力年齡
優點
求法
缺點
(丙) 教育年齡
(丁) 智力商數
意義與求法
缺點
(戊) 教育商數
(己) 成業商數
意義與方法
缺點
(庚) 智力係數
三 年級量表中之數量
(甲) 級模
(乙) 年級單位
(丙) 級模之缺點
四 百分量表之數量
百分步
第八章 各種數量之總檢閱(續)
五 t量表中之數量
(甲) t分數
t分的解釋
t分的求法
t分的優點與缺點
(乙) b分數
b分的解釋
b分的求法
b分的優點與缺點
(丙) c分數
c分的解釋
c分的求法
(丁) f分數
f分的解釋
f分的求法
六 各種量表之比較
(甲) 四種量表的比較
(乙) t量表與年齡量表各種數量之對照
(丙) t量表中的各數量化為年齡量表中的各數量之方法
(丁) 中國的智力量表應採取何種量表
第九章 個別的文字的智力量表之舉樣及其比較
一 比納的量表
(甲) 一九○五年的量表
(乙) 一九○八年與一九一一年量表之比較
二 推孟的修正
三 庫爾門的修正
(甲) 二組歲及以各下組的測驗
(乙) 三歲組及以上各組的測驗
四 點量表——由該斯的修正
(甲) 方法
(乙) 內容
五 黑林的修正
(甲) 方法
(乙) 內容
六 陸志韋的修正
(甲) 預備測驗
(乙) 正測驗
(丙) 陸氏量表與推孟量表之比較
第十章 個人的非文字的智力量表之舉樣
一 賓特納——帕忒孫作業測驗的量表
(甲) 各個測驗之內容考試方法與計分法
(乙) 計算智力數量之各種方法
二 希萊范納爾的測驗
三 包特斯的迷津測驗
(甲) 普通規則
(乙) 各個測驗之說明
(丙) 各個測驗之計分
(丁) 顛倒測驗
四 結論
第十一章 團體的智力測驗之舉樣
一 最早的態度
二 團體測驗法之起原
三 團體測驗中所常用的材料之種類
(子) 異同
(丑) 比喻
(寅) 最好的理由
(卯) 詞句重組
(辰) 格言
(巳) 填數目字
(午) 指使
(未) 填字
(申) 常識
(酉) 算術理解題
(戌) 非文字的材料
四 團體智力量表之舉樣
(甲) 文字的量表
軍隊量表甲種
廖世承的團體智力測驗
劉廷芳中學智慧測驗
(乙) 非文字的量表
軍隊乙種量表
德爾滿調查用非文字的智力測驗
陳鶴琴圖形智力測驗
劉湛恩非文字智力測驗
第十二章 算術測驗
一 普通測驗
(甲) 性質
(乙) 算術的能力
(丙) 舉樣
科提斯標準研究測驗b組
吳德麥柯爾混合測驗
門羅的算術診斷測驗
德爾滿算學四則測驗
威爾遜普通調查測驗
威爾遜的基礎方法和練習測驗
威斯康辛視察測驗
克里扶輪地調查測驗
進步測驗
我國之其他算術四則測驗
二 練習測驗
三 應用題測驗
(甲) 編造測驗時的問題
要能考試做法原則之理解力
要考試學生能了解難的做法
要發現學生能都快地解決一個問題
測驗中的題目要合於日常生活的
要顧慮到題目中文字的困難
要顧慮到須記憶的各種度量衡制度之關係
(乙) 測驗舉例
施統算術理解測驗
門羅標準的理解測驗
柏金漢的量表
斯替文孫問題分析測驗
威爾遜的測驗
我國的測驗
第十三章 國文測驗
一 導言
二 讀法測驗
(甲) 單一變量的法則
(乙) 編制測驗時之幾個重要的問題
難度和速度
影響於速度之主要的因子
難度測驗之計分法
測驗的材料或內容
(丙) 種類及舉樣
朗讀測驗葛雷朗讀量表
默讀測驗
(a) 白朗兒默讀測驗
(b) 葛雷默讀測驗
(c) 桑戴克麥柯爾讀法量表
(d) 科提斯默讀內容測驗
(e) 施統默讀測驗
(f) 蔡波門劃字測驗
(g) 堪殺斯默讀測驗與門羅標準的默讀測驗
(h) 勃及斯的圖形默讀測驗
(i) 第推阿字的認識測驗
(j) 哈甲地讀法測驗量表一
(k) 哈甲地讀法測驗量表三
(l) 濮來西讀法診斷量表
(m) 格齒默讀測驗
(n) 我國的默讀測驗
三 綴法測驗
(甲) 綴法之要素
(乙) 舉樣
周學章國文作文量表
俞子夷小學綴法量表
(丙) 量表之應用
(丁) 兩個英文綴法量表
四 國文診斷測驗
(甲) 默字測驗
(乙) 字彙測驗
(丙) 文法測驗
陳鶴琴文法測驗
廖世承文法測驗
(丁) 中學文學常識測驗
第十四章 書法測驗藝術學科測驗與體育測驗
一 書法測驗
(甲) 標準
專家的評判
清楚的程度
(乙) 舉樣
愛里斯的書法量表
俞子夷的小學書法測驗
(丙) 診斷
費里門評判書法之分析的量表
二 圖畫測驗
(甲) 圖畫教學之目的
(乙) 樣本
桑戴克的圖畫量表
克來兒卡雷自由畫量表
三 音樂測驗
(甲) 希爾波蘭地瞥唱測驗
(乙) 赫清孫音樂測驗
(丙) 國華叟盧區音樂作業測驗
四 體育測量
(甲) 運動技能測驗
(乙) 衛生狀況測驗
(丙) 機體效能測驗
(丁) 常識測驗
(戊) 體格檢查
(己) 估量計劃
第十五章 常識學科測驗
一 歷史測驗
(甲) 教學目的之討論
(乙) 樣本
徐則陵本國史測驗
蘇毓棻廖世承中學混合歷史測驗
皮爾麥庫蘭歷史測驗
二 公民測驗——白朗兒吳德公民測驗
三 地理測驗
(甲) 我國的測驗
楊國荃本國地理
韋潤珊廖世承中學混合地理測驗
(乙) 美國的測驗
波斯頓地理測驗
柏金漢斯替文孫地理測驗
四 理科測驗
(甲) 陳兆鵬等中學混合理科測驗
(乙) 物理測驗
愛渥窪物理測驗
斯旦區物理測驗
(丙) 化學測驗
包豪斯普通化學測驗
李區化學測驗
(丁) 盧區柯思曼生物學測驗
(戊) 盧區包冰納混合理科測驗
五 常識測驗——俞子夷小學社會自然測驗——陳鶴琴小學常識測驗
第十六章 其他中學學科測驗
一 英文測驗
(甲) 我國已編就的英文測驗
安特孫混合英文測驗
冰領克來英文默讀測驗
祁司英文測驗
艾偉中學英文測驗
(乙) 綴法測驗
范魏格寧英文綴法量表
劉韋斯英文綴法量表
(丙) 英文診斷測驗
拼字測驗
(a) 愛里斯拼法量表
(b) 莫麗孫麥柯爾拼法量表
(c) 瓊斯一百個拼字鬼
(丁) 文法測驗
(a) 濮來西英文綴法診斷測驗
(b) 柯祿思英文測驗
(c) 皮里格斯英文形式測驗
(d) 威爾遜語法測驗
二 數學測驗
(甲) 中學混合數學測驗
(乙) 霍茲代數測驗
(丙) 雷福樓平面幾何診斷測驗
(丁) 魯橋斯數學能力測驗
第十七章 分級測驗
一 奧替斯分級測驗
(甲) 性質與內容
(乙) 第一部測驗之排列法
(丙) 舉樣
(丁) 記分
二 斯旦福作業測驗
(甲) 性質
(乙) 舉樣
(丙) 評註
三 查良釗編的學校調查用教育測驗
四 學校自用普通教育測驗
(甲) 性質與內容
(乙) 舉樣
第十八章 職業測驗
一 職業測驗之目的
二 職業測驗之種類
(甲) 預示技能測驗——普通類
(a) 斯旦貴斯替機械智力測驗
(b) 西霜音樂能力測驗——特殊類
(乙) 獲得技能測驗
三 職業測驗之方法
(甲) 模型法——舉樣
(a) 麥柯莫斯電話生測驗
(b) 裴登旋盤機測驗
(c) 范區斯老汽車夫測驗——缺點
(乙) 相似法——舉樣
(a) 道琪〓〓手測驗
(b) 閔斯特伴格電車司機者測驗——缺點
(丙) 取樣法
口試測驗(屠夫測驗)
圖畫測驗(美國軍隊電機師測驗)
作業測驗(板金工人測驗)
(丁) 實驗相關法
四 幾個事務員測驗之舉樣
(甲) 沈有乾普通事務員測驗
(乙) 初級書記標準測驗
(丙) ier普通事務員測驗
第十九章 品格測驗
一 導言
二 舉樣
(a) 陶納意志性情測驗
(b) 馬豪激進測驗
(c) 暗示測驗
(d) 濮來西情緒考查量表
(e) 馬根毛爾華煦明樂觀與悲觀測驗
(f) 哈特社會態度及興趣測驗
(g) 雪都華斯愛錢性測驗
(h) 華特孫公平心測驗
(i) 魏門興趣測驗
(j) 范納爾倫理測驗
(k) 廖世承道德測驗
(l) 佛爾格誠實測驗
(m) 梅與哈替桑兒誠實測驗
(n) 桑戴克美感興賞測驗
(o) 卡推爾圖畫興賞測驗
(p) 沈有乾性情態度興趣測驗
(q) 沈有乾興趣測驗
(r) 何清儒主要興趣測驗
第二十章 測驗之編造法(一)
一 推孟修正比納量表之編造法
(甲) 選擇智力測驗之標準
應能分別成熟程度
應與全量表有連貫性
應與標準有高的正相關
不應受學校教育之影響
不應受經驗之影響
(乙) 規定測驗歸於何歲祖的標準
第二十一章 測驗之編造法(二)
二 t量表的編造法
(甲) 編造原有分數與t分對照表的方法
(乙) 編造實足年齡與b校正數對照表的方法
(丙) 編造g分與t分對照表的方法
三 百分量表之編造法
四 成績比較表之編造法
(甲) 以成人作業的差度為單位
(乙) 以評判的差度為單位
第二十二章 測驗編造及應用時之幾個問題
一 測驗的格式
二 選擇材料
(甲) 選擇智力測驗之標準
一個智力測驗要與標準相關高同時量表中各個測驗的相互相關也要高
練習的影響
(乙) 選擇特殊能力的測驗之方法
分析要素
選擇適宜測驗
三 制題
(甲) 題目的難度
(乙) 測驗的長度
(丙) 句子內容
(丁) 測驗形式
四 定分
(甲) 矯正機遇錯誤的公式
(乙) 均衡測驗量數
以題目為標準
以差異度為標準
以難度為標準
第三篇 理論
第二十三章 智力的性質及幾個理論上的問題
一 智力的理論
(甲) 特殊能量的理論
(乙) 兩個要素的理論
(丙) g的證明
(丁) 結論
二 智力之定義
三 智力之內容
(甲) 智力之種類
(乙) 智力之三方面
四 智力之分配
五 智力之生長
(甲) 生長的速率
(乙) 各人生長圖的關係
(丙) 生長的限度
(丁) 成熟年齡與智力層次之關係
(戊) 各年齡之智力差別
第二十四章 智力遺傳問題之研究
一 高爾登之研究
二 用家族歷史法研究之結果
(甲) 猶克斯家族之歷史
(乙) 客來客克家族之歷史
(丙) 山人族
(丁) 南氏家詣
(戊) 吳芝的研究
(已) 愛德華家族之歷史
(庚) 魏其華達爾文高爾登三族之歷史
三 用數學法研究之結果
四 遺傳與環境在智力上之影響
第四篇 結果
第二十五章 智力與教育
一 中小學
(甲) 智力層次與作業之關係
地域之區別
城市與鄉村
各學校之區別
(乙) 分別班級
各級學生能力之互掩情形
以智齡為分級之標準
以智商為分班之標準
(丙) 決定入學年齡
(丁) 決定特別升級之標準
(戊) 選擇特別班之學生
(已) 教育指導
智商為預測作業進展之根據
學生選擇學科指導之舉樣
二 大學生
(甲) 大學生之智力
(乙) 大學中各學院學生智力之比較
(丙) 智力測驗對於學業成績之預測的作用
(丁) 智力測驗對於大學生之功用
第二十六章 智力與低能
一 留滯學童之數目及其原因
二 低能者之定義
(甲) 最早的定義
(乙) 社會學的
(丙) 心理學的
(丁) 統計的
三 低能者之數目
四 低能者之種類
五 低能者之教育
(甲) 過去的觀念
(乙) 低能者是無可救治的
(丙) 低能者之教育的問題
第二十七章 智力與天才
一 智力測驗未發明前人們對於天才之觀念
二 天才之定義
三 天才之心理的和身體的特徵
(甲) 天才兒童之各種身體的測量
高度
重量
重量高度係數
頭之大小與形狀
生理的成熟
健康
氣力
(乙) 天才兒童之品格性情和興趣
(丙) 天才兒童之特殊能力
第二十八章 智力與職業
一 智力測驗與工人選擇
(甲) 最低限度的智力標準
軍隊甲種量表之結果
司各脫柯羅騷之研究
范鈕仁之研究
柏的調查
推孟的報告
(乙) 最高限度的智力標準
(丙) 智力與職業上成功之關係
(丁) 失業者之智力
二 智力測驗與職業指導
第二十九章 智力與性別
一 導言
二 研究方法及其結果
(甲) 兩性間平均智力之比較
(乙) 兩性間智力差異程度之比較
第三十章 智力與民族
一 一種民族中之個別情形與各民族間之差別情形的比較
二 各民族間之智力差別研究
(甲) 美國白人與美國黑人智力之比較
一九○○年前之研究
白人與黑人的小學兒童智力之比較
白人與黑人的中等以上學校學生智力之比較
軍隊測驗之結果
其他研究
(乙) 美國白人與中國人智力之比較
(丙) 美國白人與其他民族智力之比較
意大利
其他民族
(丁) 紅色人種或美洲土人智力之比較
三 研究各民族差別時之注意點
(甲) 社會的地位
(乙) 城市與鄉村
(丙) 移民在寄居國之年限
(丁) 語言文字之困難
四 結論
第三十一章 智力與貧窮
一 貧窮兒童之智力
二 貧窮成人之智力
第三十二章 犯罪者之智力
一 問題
二 研究結果
第三十三章 身體缺陷者之智力
一 聾者
(甲) 聾者之問題的範圍
(乙) 聾者之心理的研究
(丙) 聾者與普通兒童智力之比較
(丁) 聾者之文字的能力
(戊) 聾者之教育
二 盲者
(甲) 盲者之問題
(乙) 測量盲者之智力量表
(丙) 盲者與普通人之智力之比較
(丁) 盲者之特殊能力
(戊) 盲者之文字能力
第三十四章 兵士之智力
一 緒論
二 考試結果
(甲) 兵士之平均智力
(乙) 智齡之分配
(丙) 智力與年齡
(丁) 兵士之智力與教育之關係
(戊) 軍官工作種類與智力之關係
第三十五章 結論
人名檢查表
圖的目錄
一 表示舊法考試取樣之不適當
二 難度與闊度
三 智力分配圖
四 甲測驗之各年級常模增加情形
五 標準差與t分之封照(陳鶴琴等)
六 黑林比較大小測驗舉樣
七 黑林執行命令測驗(兩個圓圈)
八 黑林執行命令測驗(三種形式)
九 方形分析測驗及答案
一○ 簡單的迷津
一一 正確答案測驗
一二 找尋圖樣測驗
一三 一筆書測驗
一四 對較測驗
一五 填數目指使測驗
一六 複雜的迷津測驗
一七 幾何形分析測驗
一八 數立方體測驗
一九 牝馬與小馬測驗
二○ 沈干機巧板測驗
二一 五塊機巧板測驗
二二 兩塊機巧板測驗
二三 鑑別機巧板測驗
二四 三角形測驗
二五 對角測驗
二六 希萊迷具甲測驗
二七 人體模型測驗
二八 側面像測驗
二九 船測驗
三○ 補圖測驗
三一 交替測驗
三二 希萊迷具乙測驗
三三 希萊迷箱測驗
三四——四六 迷津測驗
四七 九連環
四八 七巧板
四九 七巧板之各種拼法(一)
五○ 七巧板之各種拼法(二)
五一 指使測驗
五二 形數測驗
五三 xo測驗
五四 圖中缺筆測驗
五五 調查用非文字智力測驗與樣
五六 謬論測驗的例子
五七 謬論測驗的學樣
五八 填圖測驗的例子
五九 填圖測驗的舉樣
六○ 劃圈測驗
六一 拼圖測驗的例子
六二 拼圖測驗舉樣
六三 較圖測驗的例子
六四 較圖測驗舉樣
六五 勃及斯默讀量表舉樣
六六 第推阿字的認識測驗舉樣
六七 三位教師(無用綴法量表經驗者)評閱十篇文章結果
六八 三位教師在練習十四星期後評閱原十篇文章結果
六九 愛里斯書法量表舉樣
七○ 愛里斯書法量表品質分各年級百分比分配
七一 愛里斯書法量錶速度分各年級百分比分配
七二 俞子夷正書小字量表
七三 俞子夷行書小字量表
七四 克來兒卡雷自由書量表舉樣
七五 希爾波蘭地瞥唱測驗舉樣
七六 赫清孫音樂測驗舉樣
七七 衡生狀況調查卡片
七八 盧區柯思曼生物學測驗(測驗三)
七九 盧區包冰納混合理科測驗a類第二部舉例
八○ 愛里斯拼法量舉例
八一 德爾滿機械智力測驗舉樣
八二 斯旦貴斯替機械的集合測驗
八三 旋盤機模型測驗
八四 美國軍隊電機師測驗舉例
八五 板金工人測驗
八六 陶納測驗計分片之樣本
八七 九年級十一個測驗總分數之曲線分配
八八 智力生長圖
八九 視覺的和聽覺的機械的記憶之生長圖
九○ 重量辨別生長圖
九一 叩聲速度之各年齡進步圖
九二 兒童在國家智力測驗之各年齡進步圖
九三 兒童在奧替斯團體智力量表中之各年齡進步圖
九四 客來客克之家族
九五 魏其華達爾文高爾登之家族
九六 智商50——69者之年級進步
九七 智商70——74者之年級進步
九八 智商75——79者之年級進步
九九 智商80——84者之年級進步
一○○ 智商95——104者之年級進步
一○一 智商120——129者之年級進步
一○二 智商130——139者之年級進步
一○三 智商140——170者之年級進步
一○四 x城低能兒童年齡與年級對照
一○五 x城低能兒童智齡與年級對照
一○六 輪箍製造業工人之智力
一○七 表示均數相同而差異不同之兩個分配圖
一○八 白種學生與黑種學生中學成績的比較
表的目錄
一 推孟修正表被試兒童年齡分配
二 中美兒童智力比較
三 測驗分類表
四 英文試卷分數分配
五 幾何試卷分數分配
六 作業量表原來量數與智齡對照表
七 黑林量表原有量數與智齡對照表
八 教齡計算之舉樣
九 智商與百分比對照表
一○ 智力之分級表
一一 智力分配表
一二 智力分配表
一三 智商變動之研究結果
一四 級模
一五 極模與智齡對照
一六 年級單位計算表
一七 t分與百分比對照表
一八 廖世承團體智力測驗量表甲做對分數與t分對照表
一九 b分與百分比對照表
二○ 陸志韋訂正比納西蒙智力測驗之各年齡的b改正數
二一 廖世承團體智力測驗t分與g分對照表
二二 c校正數與距開學月對照表
二三 c校正數與距開學月對照表
二四 四種量表比較
二五 t量表與年齡量表各種數量對照表
二六 陸氏量表t分與智齡對照表
二七 陸氏量表原有量數與智齡對照表
二八 比納一九○八與一九一一年量表對照表
二九 推孟修正量表中各個測驗之分析
三○ 輕叩測驗(甲)
三一 輕叩測驗(乙)
三二 兒童點量表之常模
三三 陸氏修正表中正測驗在推孟修正表中之位置比較
三四 陸氏量表中正測驗屬於推孟量表之各歲組測驗數
三五 陸氏量表中正測驗與推孟量表比較之改上或改下情形
三六 兩個化t分為智齡的方法之比較
三七 補畫測驗計算成績表
三八 吳德麥柯爾混合測驗之各年級常模
三九 幾個六年級生在吳德麥柯爾混合測驗中考試結果
四○ 幾個六年級生在克里扶輪地調查測驗上考試結果
四一 克里扶輪地調查用測驗之各年級常模
四二 算術中的難字
四三 勃及斯量表答對題數與分數對照表
四四 三位教師練習前與練習後的評判之等級相關
四五 俞子夷小學書法測驗正書行書字數與總成績對照表
四六 俞子夷書法量表快慢總成績與年級地位對照表
四七 俞子夷書法好歹總成績與年級地位對照表
四八 英文書法缺點及其原因之分析
四九 小學中之體育分組標準
五○ 男子十項運動成績與分數對照
五一 陳鶴琴小學常識測驗第一類之內容
五二 祁司文法與語法測驗f類正錯答案舉例
五三 祁司字彙測驗c類答案舉例
五四 祁司默寫測驗之簡便用法
五五 祁司默寫測驗x類答案表舉例
五六 璦斯一百個拼字鬼發現次數
五七 奧替斯分級測驗第一部內容
五八 奧替斯分級測驗作業測驗各學科題目之排列次序
五九 學校自用普通教育測驗之內容
六○ 幾個測驗的結果與幾種職業的分數在特種情形下之相關
六一 打字能力與各測驗之相關
六二 八個測驗與三種能力之半年地位的相關
六三 女店員與女書記能力區別
六四 性情態度興趣測驗記分標準舉樣
六五 主要興趣測驗記分表舉樣
六六 清華各學系學生主要興趣之區別
六七 推孟修正量表各年齡兒童通過各測驗之百分比
六八 推孟修正量表各測驗連貫性之試驗
六九 不合於連貫性的三個測驗之結果
七○ 教育程度不同的普通成人和優秀成人通過十二歲以上各組之測驗的百分比
七一 年齡在十五歲以下或以上的低能者通過一周內各日名稱與各月名稱測驗之百分比的比較
七二 推孟修正量表各歲組測驗通過的百分比之均數
七三 紀錄各個人分數表
七四 表示原有分數化為t分的方法
七五 標準差值對數表
七六 表示擴充一個t量表的距離之方法
七七 原有分數之各年齡次數分配及相對的t分
七八 三種計算b改正數之方法的結果
七九 實足年齡與b改正數對照表
八○ 各年級分數次數分配表
八一 g分與t分對照表
八二 桑戴克麥柯爾讀法測驗第一類十一歲兒童的百分步之編造法
八三 專家評判之舉例
八四 機誤值對數表
八五 各樣本之p.e.的差異
八六 各樣本之量表分
八七 軍隊測驗甲種中各測驗與標準之相關及相互相關之關係
八八 格齒對於測驗練習的影響之研究
八九 兩組兒童在七十八日後之比較
九○ 練習影響之久暫的研究
九一 蔡波門對於測驗練習影響之研究
九二 格里克對於測驗練習影響之研究
九三 陳選善對於測驗練習影響之研究(試驗程序)
九四 用拉北調查測驗研究練習影響之結果
九五 用cavd測驗研究練習影響之結果
九六 鄧來波斯乃德對於測驗練習影響之研究
九七 魯賓孫李賈孫對於測驗練習影響之研究
九八 格里克關於練習影響到測驗的正確性之研究
九九 魯賓孫李賈孫關於練習影響到測驗正確性之研究
一○○ 各次與末次的分數之相關
一○一 各測驗之相互相關
一○二 各次分數之相關
一○三 三個測驗各次之相互相關
一○四 第一次與以後各次的相關
一○五 失敗的百分比與百分量數對照表
一○六 是非式測驗的反應之分析
一○七 以題數為標準的均衡法
一○八 均衡後的分數
一○九 以差異度為標準的均衡法
一一○ 軍隊甲種量表六個測驗均衡的與未均衡的量數之相關
一一一 屬級排列之舉例
一一二 幼稚園兒童智商分配
一一三 兩次智商之相關情形
一一四 格里孫對於智商固定性之研究
一一五 鮑特溫關於智商固定性之研究
一一六 四種測驗在各年齡之平均增加
一一七 約翰孫關於智力生長的限制之研究
一一八 漢蒙關於各年齡智力差異度之研究
一一九 四種測驗各年齡之標準差
一二○ 歐洲各皇族智力之遺傳
一二一 身體的特性之遺傳——成人
一二二 身體的特性之遺傳——學童
一二三 心理的特性之遺傳
一二四 同胞間與非同胞間智力相似程度比較
一二五 同胞間與非同胞間智力相似程度之比較
一二六 同胞智力相似程度
一二七 非同胞間智力相似程度
一二八 同胞間智力相似程度
一二九 同胞間智力相似程度
一三○ 同胞間智力相關係數
一三一 表兄弟間智力相似程度
一三二 家庭中智力相似程度
一三三 雙生子相似程度與親兄弟相似程度比較
一三四 雙生子相似程度研究
一三五 同性別的雙生子與不同性別的雙生子相似程度
一三六 年幼的雙生子與年長的雙生子相似點比較
一三七 兄弟間在受學校教育影響較重的測驗上相似程度與在受學校教育影響較輕的測驗上相似程度比較
一三八 無關係的兒童養育於一處者
一三九 無關係兒童養育於不同的環境者
一四○ 在孤兒院生活之年數對於智力相關的影響
一四一 入院年齡大小對於智力相關的影響
一四二 寄父子相關與親父子相關比較
一四三 環境進步與智商之關係
一四四 同胞分離後相同性
一四五 寄父母與子女相關係數
一四六 甲乙兩地兒童智力比較
一四七 美國各州人民智力比較(軍隊報告)
一四八 十個營盤的兵士之各級智力的百分比(軍隊報告)
一四九 城市與鄉村兒童智力比較
一五○ 鄉村兒童分數超過城市兒童的中數之百分比
一五一 城市與鄉村中學生智力比較
一五二 某校各年級生智力分與算術分與常模比較
一五三 父母職業與子女智力關係
一五四 父母職業與子女智力關係
一五五 五年級甲乙兩班各個學生的智齡年齡與智商
一五六 年級與智齡對照標準
一五七 智齡適合於年級者之工作品質
一五八 各年級實際平均智齡與標準智齡比較
一五九 五年級學生智力分配
一六○ 一年級生工作品質與智齡關係
一六一 各年級智商之年級進步總情形
一六二 受指導者與未受指導者比較
一六三 各大學學生智力
一六四 各學科學生智力
一六五 大學學生學業與智力測驗分數之相關
一六六 大學學生學業與智力測驗分數之相關
一六七 低能者之百分比
一六八 九歲至十一歲的天才兒童與其他兒童之高度的比較
一六九 九歲至十一歲的天才兒童與其他兒童之重量的比較
一七○ 九歲至十一歲的天才兒童與其他兒童之重量高度係數的比較
一七一 天才兒童與其他兒童頭顱外表之比較
一七二 九歲至十一歲的天才兒童與其他兒童之手握氣力的比較
一七三 兵士之職業與智力分數對照
一七四 各種職業人員之平均智力分數
一七五 救火員之智力
一七六 各種職業人員之智商
一七七 各種職業人員之智商分配
一七八 書記的效率與智力之關係
一七九 書記之測驗分與作業分比較
一八○ 書記與速記之測驗分與作業分比較
一八一 兩城市失業者之智力
一八二 歐海歐洲立大學各學院學生之平均智力分數
一八三 廖氏團體智力測驗與德爾滿機械智力測驗之相關
一八四 男女學生各年齡之中數智商的比較
一八五 男女學生各年齡之智力分配的比較
一八六 男女學生之上下兩極端的智商之分配
一八七 智商在一六○以上者男女的百分比之比較
一八八 三群兒童之智力分配
一八九 白人與黑人智力之比較
一九○ 歐海歐洲立大學之黑人在該校智力測驗第五類第六類上得之標準差差別
一九一 白色士兵與黑色士兵智力之比較
一九二 白色士兵與黑色士兵在文字的與非文字的測驗所得分之比較
一九三 白人與黑人智力分配之比較
一九四 中美兒童智力分配之比較
一九五 各種族兒童之平均智商比較
一九六 歐海歐州立大學中國學生在該校心理測驗第三類與第四類上所得之標準差的差別
一九七 意大利兒童之智力
一九八 意大利兒童與美國兒童智力比較
一九九 各民族智力之比較
二○○ 葡萄牙人與西班牙的墨西哥人之智力
二○一 南歐人與北歐人智力之比較
二○二 美國移民之智力
二○三 四種民族的兒童各年齡之平均智力比較
二○四 純血的紅人和混血的紅人智力比較
二○五 移民居住年限與智力之關係
二○六 說英語的被試者與不說英語的被試者在文字的測驗與非文字的測驗之區別
二○七 文字困難對於速度之影響
二○八 用對偶比較法研究之結果
二○九 歐海歐洲立大學俄羅斯族學生在該校心理測驗第五類與第六類上所得之標準差差別
二一○ 智力較底的大學生與全體大學生之標準差差別
二一一 貧窮的兒童之智力
二一二 犯罪的兒童之低能百分比
二一三 犯罪的成年之低能百分比
二一四 女犯與其他人智力之比較
二一五 女犯罪智力之分配
二一六 兵士與犯罪之智力比較
二一七 兩監獄中罪犯智力之比較
二一八 各種犯罪之智力比較
二一九 盲者之智力分配
二二○ 各種測驗之相差分數
二二一 各測驗之相對的等第
二二二 兵士之智齡分配
二二三 各年齡之平均分數
二二四 智力與受教育年限之關係
二二五 各種軍官之智力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24[1935]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 國家圖書館
主題
InfoField
教育測量
中圖分類
InfoField
G449
拼音題名
InfoField
xin li yu jiao yu ce liang
載體形態
InfoField
890頁

Licensing[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09:50, 10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09:50, 10 June 20234,866 × 7,600, 954 pages (59.25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心理與教育測量 (1/1) by 王書林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01jh000291,10152; 民國圖書.1; 心理與教育測量)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