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01jh000287-10149 統計學原理及應用.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4,610 × 6,947 pixels, file size: 27.62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501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edit]

統計學原理及應用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王仲武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統計學原理及應用
Publisher
商務印書館
Description

論述統計學的原理及應用。分兩編16章,第一編詮釋原理;第二編說明應用。各章之末附有摘要、問題、參考書三項

目錄
第一編 緒論
第一章 統計之略史
第一節 統計事實之由來
第二節 統計學術之發現
第三節 統計學術之改進
第四節 統計學派之沿革
第五節 各國統計之概況
摘要
問題
參考書
第二章 統計之定義
ⅰ 統計名辭之由來
ⅱ 各家之定義
ⅲ 本書之定義
摘要
問題
參考書
第三章 統計之法則
ⅰ 統計齊一之法則
a 狀態之法則
b 發現之法則
c 發展之法則
d 因果之法則
ⅱ 大量不變之法則
摘要
問題
參考書
第四章 統計之用途
ⅰ 純正統計之用途
ⅱ 應用統計之用途
摘要
問題
參考書
第五章 統計之程序
ⅰ 審訂問題
ⅱ 選定單位
ⅲ 搜集材料
ⅳ 匯類分析
ⅴ 勘校結果
摘要
問題
參考書
第二編 各論
第六章 統計問題之審定
第一節 確定題目
第二節 規定要件
摘要
問題
參考書
第七章 統計單位之選擇
第一節 單位之類別
a 屬於個體方面者
(1) 自然事物的單位
(2) 人為事物的單位
b 屬於度量方面者
(3) 體量的單位
(4) 金錢的單位
c 按用途方面者
(1) 簡單的單位
(2) 組合的單位
(3) 解釋的單位
(4) 表述的單位
第二節 統計單位之資格
a 單位須有普遍之資格
b 單位須有穩定之資格
c 單位須有可比之資格
d 單位須有可數之資格
e 單位須具有明確之資格
第三節 單位應用之法則
a 應審察事實及單位之來源
b 應定明單位之意義
c 應熟察事實之情狀
d 應利用直接的單位
摘要
問題
參考書
第八章 統計材料之來源與搜集
第一節 統計材料之類別
a 初級材料
b 次級材料
第二節 統計材料之來源
a 政府方面
b 團體方面
c 單獨機關方面
d 個人方面
第三節 統計材料之搜集
a 搜集材料前之準備
(1) 確定統計之目的
(2) 規定搜集之範圍
(3) 預定進行之計畫
b 搜集材料之方法
(1) 用原有之表冊法
(2) 實際調查法
(a) 初級調查
(ⅰ) 親自調查法
(ⅱ) 通信估計法
(ⅲ) 被問人填報法
(ⅳ) 雇員計查法
(ⅴ) 完全調查法
(ⅵ) 抽樣調查法
(ⅶ) 直接調查法
(ⅷ) 間接調查法
(b) 次級調查
附調查上注意之要點
(a) 關於初級調查者
(ⅰ) 調查方法上之注意
(ⅱ) 調查人員上之注意
(ⅲ) 調查問題上之注意
(ⅳ) 調查單表上之注意
(b) 關於次級調查者
(ⅰ) 臨事之注意
(ⅱ) 事後之注意
(3) 估計法
摘要
問題
參考書
第九章 統計材料之匯類與分析——表列法
第一節 表列之意義
第二節 表列之法則
a 預備手續
b 正式手續
第三節 表列之類別
a 按構造式樣而分者
(1) 單項表
(2) 二項表
(3) 三項表
(4) 四項表
b 按組織項目而分者
(1) 年表類
(2) 縱橫分線表
(3) 常數表
第四節 表列之內容
第五節 表列之標題
a 標題應用上常犯諸弊
(1) 標題省略之不當
(2) 標題過繁之不當
(3) 標題位置之不當
(4) 標題格線應用之不當
(5) 標題等字體應用之不當
(6) 標題寫法之不當
第六節 表列之效用
附實際列表時應行注意之要點
(1) 行格空間方面
(2) 行格數目方面
(3) 總數位置方面
(4) 表列大小方面
摘要
問題
參考書
第十章 統計圖式
第一節 圖式之意義
第二節 圖表功效之不同
第三節 圖式之製法
第四節 製圖之要件
a 選擇主要之事實
b 細察聯帶之關係
c 詳審對方之人物
d 精訂圖式之製法
第五節 圖式之類別
a 直線圖
b 長條圖
c 曲線圖
d 平面圖
e 立方圖
f 地圖
g 針圖
h 實體圖
第六節 圖式之應用
a 比較法
b 區分法
c 時效法
d 平均法
e 積累法
f 地位法
g 系統或組織法
均附有實例圖式
第七節 製圖應用之規則——計20條
摘要
問題
參考書
第十一章 論集中數量(typesandaverages)
第一節 平均數(averageormean)
ⅰ 平均之意義
ⅱ 平均數之類別
a 算術的平均數
(1) 意義
(2) 計算法
(3) 特點
(4) 優點與缺點
b 畸重的平均數(weightedaverage)
(1) 意義
(2) 計算法
(3) 優點與缺點
c 幾何的平均數(geometricaverage)
(1) 意義
(2) 計算法
(3) 特點與優劣點
d 倒數平均數(harmonicaverage)
(1) 意義
(2) 計算法
(3) 優點與劣點
第二節 中數(median)
(1) 意義
(2) 計算法
(3) 特點
(4) 優點與缺點
第三節 眾數(mode)
(1) 意義
(2) 擇定與計算法
(3) 優點與劣點
第四節 百分點(percentile)
(1) 意義
(2) 計算法
(3) 功用
附平均數中數及眾數之性質與功用比較表及分配圖
摘要
問題
參考書
第十二章 論差量(dispersion)
第一節 差量之意義及類別
第二節 差量之量數及係數
第三節 差量及係數之算法
a 距離(range)
(1) 意義與算法
b 四分差(quatiles)
(1) 意義與算法
(2) 製作之次序
c 平均差(averagedeviationormeandeviation)
(1) 意義
(2) 算法
d 標準差(standarddeviation)
(1) 意義
(2) 算法
(3) 特點及功用
e 差量係數
(1) 意義
(2) 算法
(3) 功用
摘要
問題
參考書
第十三章 論偏斜度(skewness)
第一節 偏斜之意義
第二節 偏斜度之算法
第三節 偏斜對於各均數之影響
第四節 偏斜度之功用
摘要
問題
參考書
第十四章 論指數(indexnumbers)
第一節 指數之意義及效用
第二節 指數之編制與原則
第三節 指數之類別
a 算術平均的指數
(1) 意義
(2) 作法
(3) 算法
b 倒數平均的指數
(1) 意義
(2) 作法
(3) 算法
c 幾何平均的指數
(1) 意義
(2) 作法
(3) 算法
d 中點平均的指數
(1) 意義
(2) 作法
(3) 算法
e 眾數平均的指數
(1) 意義
(2) 作法
(3) 算法
f 集合平均的指數
(1) 意義
(2) 作法
(3) 算法
第四節 指數之比重
第五節 指數之基數
a 固定基數法
b 鏈環基數法
c 二種基數之比較
附二種基數比較圖表三
第六節 我國之物價指數
a 上海批發物價指數之起因及現狀
b 上海批發物價指數之計算及格式
第七節 指數製作時最應注意之各方面
a 關於手續方面者有五
b 關於屬性方面者有三
c 關於來源方面者有二
摘要
問題
參考書
第十五章 論關係數(correlation)
第一節 關係及關係係數之意義
a 關係之意義
b 關係係數之意義
第二節 關係之類別
a 正關係
b 負關係
c 無關係
第三節 關係數之計算法
a 普通法(thecommonmethod)
(1) 組表法
(2) 求算法
b 乘積率法(theproduct-momentmethod)
(1) 組表法
(2) 求算法
c 等級差異法(themethodofrank-difference)
(1) 組表法
(2) 求算法
d 異號對數法(themethodofunlikesignedpairs)
(1) 組表法
(2) 求算法
e 變量相應法(themethodofconcurrentdeviation)
(1) 組表法
(2) 求算法
f 求消長係數法(themethodofregressioncoefficients)
(1) 組表法
(2) 求算法
g 求相關比例法(themethodofcorrelation—ratio)
(1) 組表法
(2) 求算法
第四節 實得r確度之考察法與更正法
a 考察法
(1) 求算公式
b 更正法
(1) 更正r受變差(variableerror)之方法
(2) 更正r受恆差(constanterror)之方法
(3) 審定r簡便之規律
第五節 評論r各種計算法之效用
a 普通法應用之效用與缺點
b 乘積率法應用之效用與缺點
c 等級差異法應用之效用與缺點
d 異號對數法應用之效用與缺點
e 變量相應法應用之效用與缺點
f 求消長係數法應用之效用與缺點
g 求相關比例法應用之效用與缺點
摘要
問題
參考書
第十六章 勘校法
第一節 關於推算結果上差誤之勘校
第二節 關於各部計算手續上差誤之勘校
a 乘法之勘校
b 除法之勘校
c 自乘數之勘校
d 方根之勘校
e 平均數之勘校
f 總集之勘校
g 關係係數之勘校
第三節 關於徵集上缺漏之勘校
a 插補法
b 勘校法
第四節 關於圖表製作上之勘校
第五節 總說
摘要
問題
參考書
附錄
一 本書所用之縮寫符號等字
二 本書所用計算之公式
三 本書所用各計算表
a 由p之值求r表
b 由r之值求r表
c 由u之百分比例數求r表
d 乘方及方根表
e 三角函數之正弦及餘弦表
f 對數表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21[1932]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 國家圖書館
主題
InfoField
統計學
中圖分類
InfoField
C8
拼音題名
InfoField
tong ji xue yuan li ji ying yong
載體形態
InfoField
408,46頁

Licensing[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09:49, 10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09:49, 10 June 20234,610 × 6,947, 501 pages (27.62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統計學原理及應用 (1/1) by 王仲武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01jh000287,10149; 民國圖書.1; 統計學原理及應用)

Metadata